女性时尚和娱乐资讯网站

晚8点的烟火中国

发布时间:2021-10-31 16:46:30   来源:最人物    

“1500元现金、1500电子货币(网络购物卡)、一张床、一卷手纸、拨号网络、72小时内不许离开房间。”

这是发生在1999年9月的一次严肃的“网络生存”社会实验,在今天看起来像是让人哑口的历史巧合——这不正是互联网浪潮下的我们?

22年前,数以亿计的人通过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电视台的转播看到了这场测试,8点档的新闻栏目将其作为当日的要闻播报;

22年后,互联网已经可以解决大部分日常需求,人们却又无往不在其枷锁之中,手机背后的夜归人为0点开抢的购物节而焦虑,天亮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生怕一停下来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前方到底是什么,渐渐将视线拉回黄金的晚上8点。

在当代人的日常叙事中,晚8点是一个分水岭式的节点,好像到了晚上8点,白日里的执着可以搁置,一天的疲惫可以被化解,在更深的夜到来之前,徐徐步入平和。

当我们谈及“晚8点”时,我们在谈什么?

晚8点的北京,秋风萧瑟,苏笑(化名)将外套拉链拉到下巴,骑上一辆共享单车。她开了几个月的会员,几乎每天下班都会骑车回家。

今年,是苏笑北漂的第4年,她并不确定自己会被这座城市雕刻成什么模样,也尚未拥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她格外用力、投入地工作,但眼前的一切又仿佛做梦, 只有晚8点之后,走出写字楼,骑上单车的那一刻,才会有一点踏实的感觉。

“我每蹬一脚,都是在使自己的力气,都能明确地感受到自己是在向前的”,她说道。

26岁的苏笑在两家互联网公司做过法务,自称是一个“老北漂”,面对朋友圈疯转的产业风云会露出“我早就知道点儿了”的笑容,笨拙适应的岁月好像已过去,但像行业里的每一个人一样,在轰鸣的产业链条里,她无时无刻都在对抗合并和分裂的板块剧变。

北漂前,她从名校毕业,像填报高考志愿时一样遵照父母的意愿,回到老家南昌的事业单位工作,但她总觉得能够做得更多,“想成为有意思的人”。

然而即使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进京”,她身上也保留着“好学生”的底色。4年里从没去过三里屯,别人问北京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在哪里?她只能摇摇头。 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她住进不到20平米的单间,房租是最大的开销,添置的几件家具都是便宜货,“一副临时的气氛”。

就这样临时了4年,时间消逝在键盘敲击声里、高跟鞋亲吻地面的“哒哒”声里,和大多数北漂一样,她从未真正爱上北京的生活,但选择留在这里,“这个城市能给你的,别的城市给不了”。

在她的观察中,不同地方的人来到这里,想要求生存,想要创业,想要拼价值,这里有“很正向的氛围”,能鞭策着她向上生长,像自南方辗转而来的种子,迸发出强悍的生命力。

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身形单薄的女孩踩着高跟鞋蹬车,脚后跟的创可贴时隐时现,风迎面吹来,疲惫的身体里,仍然有东西在飞舞。

兵荒马乱的一天后, 指针指向8点, 刘小若(化名)靠在床边,这是她一天中最规律地日程。

此时,报表和业绩都可以暂且放下,两个“小怪兽”并排躺在她的身侧,随着一下一下地轻拍,呼吸渐渐均匀,她感到压力是加倍的,幸福也是加倍的。

对于刘小若来说,二胎是一个意外。

35岁这一年,她是一家工程造价公司的销售高管,每天的工作复杂,包括见客户,沟通技术问题,协调公司和客户需求,谈判以及解决项目落地问题,很多时候,她还要处理必不可少的争执和背锅。

然而因为一切都在稳步向前的,所以她甘愿承受着职业上升期所要付出的代价,直到二胎的到来。

选择留下孩子的那一刻,刘小若以为事业即将走向失控,但日子一天天过去,她和家人迎来了女儿,得偿所愿;又在公司评议会上得到了晋升机会,出乎所料。

她的上司同样是一位母亲,理解刘小若的选择,并据理力争为她争取到了升职,这背后的曲折与坚持,让刘小若心怀感激。

她更加卖力地工作,孩子刚刚满月,她便回到岗位上,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有些压力是无形的,比如陌生的客户、同事的议论;还有些压力是有形的,比如随身携带的包里,比别人多了吸奶器、储奶袋还有冰块包的重量。

她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从工作的缝隙中寻找时间和空间来完成作为二胎妈妈的任务,每隔4小时,她便到母婴室泵奶,放进一次性灭菌的储奶袋中,细心地将它们放在冰袋中,再冲向下一个客户的见面地点,并庆幸路上可以小睡一会儿。

如果外勤途中要泵奶,她会熟练地寻找附近商场的母婴室,从公文包中掏出吸奶器。由于长期使用,吸奶器的刻度被磨得有些斑驳,噪声比几个月前大了很多,但只要刘小若有需要,还是可以正常运转起来。

“像我一样糙”,她用自己打趣。

以各种形式支付着再次成为母亲的代价,“如果重来一次,是否会尝试另一种选择?”刘小若曾有过疑惑,但是当 晚8点回到家, 俯身拣起地上的玩具,便会不由自主地微笑:

“怎么可能再会去想没有孩子们的生活呢?”

离开板材加工园区时已过8点,眼前的路黑洞洞的,陈中奇(化名)开车穿过几条街,除了零星驶过的清洁车和昏黄的路灯,几乎没什么人。

他将车停在路边,熄火,并不下车,仿佛一推开车门,就要面对现实与责任,至少在那一刻,他想稍稍松一口气。

他关掉车灯,在黑暗中打开电台,夜间主播的声音化开浓稠夜色,没有谈成的合同书随意地散落在副驾驶的车座上,一缕头发落在额前。

忘记什么时候开始,41岁的陈中奇在思考问题时喜欢向后抹一把头发。他时常忧虑已经快到头顶的发际线,却又心余力绌,与他的事业如出一辙。

陈中奇做了12年板材生意,在当地小有名气,然而当辉煌远去,留给中年人的是一地忧伤。在享受到行业红利期的赠予后,他在疫情前扩大经营,不慎登高跌重。

“下个季度的订单还是下个月再说吧。”陈中奇回想起刚刚饭桌上客户客气又不容分辩的语气。30岁时,他能灌下一小盅茅台向客户表示诚意,“现在行业不景气,谁都没底,客户不和你喝了。”

他习惯性地摩挲着右手手腕上的菩提手串,那是刚入行时的前辈送的,12年过去,赭褐色的菩提子棱角变得圆融、光滑,折射出窗外的月光。

靠在拉开的椅背上,他将夹着烟的左手架在车窗沿,烟灰落了一地,还在燃烧的烟蒂冒着微弱的、炙热的火光……

自从老伴确诊了 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丁云芝(化名)便不得闲。这几年,老伴变得糊涂的时候比清楚的时候多,身边一刻也离不开人。

只有当老伴入睡后,她的夜生活才从 晚上8点开始。

像是一场庄严仪式,她洗干净手,戴上老花镜,正襟危坐、双臂直直地举着手机,仿佛在看一份重要文件。

随着一天天老去,她比年轻时更加看重自己的时间,夜里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丁云芝今年63岁,面庞褶皱丛生,衰老的身体不再挺拔,但从她这一身讲究的搭配,可以窥见她年轻时也是有品味的美人,碰到熟人夸赞,她便站直身体,爽朗地介绍身上哪些物件是网购来的。

作为新中国民航的第一代空姐,丁云芝的前半生是充实的,退休后,她依旧繁忙,脚下浪潮不倦向前,人不进步就是倒退,她与周围飞速变化的一切保持着相对静止,沉着地应对变化着的世界。

孙女是她的手机老师,本以为复杂的电子产品会让老人家头疼,没想到她看了几遍就学会了大概。 孙女给她写了一份详细的操作指南,放大字号,打印出来,钉在家中的门板上,丁云芝从此习惯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钻研互联网。

老伴的睡眠并不踏实,有时只睡几十分钟便会醒来,端着杯子颤颤巍巍走到正在看手机的丁云芝身边,问她要不要喝水,丁云芝说“要喝”,但不一会儿老伴又会来问同样的问题,丁云芝还是会回答他“要喝”,只是有时低下头来,发现水杯里并没有水。

今年11.11,丁云芝准备在京东上下单一本相册,她在心里盘算着,那些他们共同经历过的美好岁月,要快些整理了。

不必看时间,村里大妈们的广场舞曲会在 晚上8点准时响起,快递员汪雅芳也迎来了一天中的片刻闲暇。

借着仓库里的灯光,她翻看着女儿的作业簿,家长签名一栏,大多是爷爷的名字, 这是她的一天中为数不多与女儿有关的时光。

彼时,她的手机连接着充电线,被随意地放在某个暂存的快递箱上,偶尔被主人拎起来盘查一天的派件情况,很快又被放下,天亮之后,这部手机将再次“迎来送往”几百通电话。

汪雅芳负责的快递站点位于安徽黄山祁门县,地处黄山西麓,交通不便,附近18乡镇,只有她一个京东物流快递员,“因为负责18个乡镇的快递,他们都打趣说我像快递‘县长’”。

2013年,她的大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为了陪伴孩子,她放弃了在城里经营的菜馆,回到家乡,加入京东物流成为一名快递员。

彼时,祁门县的快递行业并不发达,有时为了接一单快件,汪雅芳要驱车3小时到市区的上一级站点。但她派送的快件往往比接到的要多得多,“以前只有京东物流可以进村,所以很多老乡会把地址写成‘京东快递代收’”。

像这样的免费派送,汪雅芳坚持至今,祁门县的山路上,经常能看到她的小面包车在疾驰。18个乡镇,200多公里,一条条盘山公路,一个个急转弯,在她眼中已是家常便饭,闭上眼脑海中都有清晰的复刻。有曾经跟随汪雅芳送货的人回忆,汪雅芳在山间开车很是老练,自己一个汉子都很佩服她。

她日复一日地把货送到镇上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时间长了跟十里八乡的人都熟络起来。村里人看到汪雅芳的车子,远远便会喊“小芳来喽”,若是恰好遇上饭点,老乡家的饭桌上也会多一双“小芳”的筷子。

饭后,她又会急匆匆地赶路回站点。乡镇里的快件时效性很强,孩子们寄回来的热带水果必须在第一时间派送,老人们寄出的梅干菜和腌肉,泛着酱香,要在第二天一大早寄出,汪雅芳像纽带一样连接着山里山外的世界。

这两年,随着当地的电商发展,京东物流的揽收业务让汪雅芳更加忙碌起来,“我女儿说,妈妈,你跟我们班那些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的,其实没什么区别”。谈及与女儿的相处,她将工作视为女儿观察自己的窗口。对汪雅芳来说,“上进”、“独立”是她对女儿的期待,也是自我期待。

快节奏的时代里,生活和生存的圆木滚落而下,人们在前腾挪躲闪,寻找往日里的袅袅炊烟。

有人说,现在的烟火气里闻得到比特(计算机信息量单位)味儿。所谓技术改变商业,而商业改善生活,今年的11.11购物节里,京东将付尾款的时间,提前到10月31日 晚8点,让休息只是休息,让消费回归消费。

在更早的10月20日 晚8点的预售时间,苏笑早早下单了一顶安全帽,陈中奇的京东店铺有了起色,商家答应帮丁云芝的相册多加几张活页,刘小若的旧吸奶器也即将结束自己的使命。

当人们不再需要熬到午夜时分,也能享受低价好物,选购便会更加从容,下单变成工作间隙的一项简单操作,亦或是茶余饭后的一种休闲。

因此这一年的京东11.11,汪雅芳比往年更加严阵以待,甚至搞起了“全家总动员”,她相信购物体验的升级很快会体现在快件数量上。

短短4个小时之差,不仅仅打破了11.11的固有模式,更是一个将能力转化为能量的举动,京东给了人们重新选择的机会,这种选择包含极大的主动性,主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自己,许多变化于微末处悄然发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受访者

屠呦呦 丨吴孟超丨袁隆平丨钟南山

杨振宁 丨 赴美儿童 丨 孟晚舟

赵文卓 丨吴京丨沈腾丨小沈阳

2008中国往事 丨 80年代回忆录

赵雷丨朴树丨许巍丨李健丨韩红

李荣浩 丨彭磊丨马东丨大张伟

黄家驹 丨 张国荣 丨 周星驰

张学友丨李宗盛丨王力宏丨刘德华丨谢霆锋

胡歌 丨 王宝强 丨 陈道明 丨 张译

汪曾祺 丨弘一法师丨作家萧红丨 王小波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京东11.11主会场,有主见,有新热爱

关键词: 8点 烟火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