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们导演处女作《呼伦贝尔城》已于8月23日上映,影片启动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主要描写的是涂们导演所在的民族鄂温克族,这是第一部属于鄂温克族的电影。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内蒙古和黑龙江两个省,在56个民族当中属于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人口大约是3万人。对于很多观众来说,鄂温克族还有些陌生,这是涂们导演通过这部电影让观众第一次在大银幕上了解这个民族。《呼伦贝尔城》如同一本电影档案,用真实质朴的语言记录鄂温克族对生命的敬畏,对家与和平的呼唤,唯有和平,生命才能繁衍,民族才能繁荣。
如何通过电影让大家走近鄂温克族?
《呼伦贝尔城》导演 涂们@《今日影评》:大家都知道呼伦贝尔大草原非常辽阔,有很多民族在呼伦贝尔生活,鄂温克族作为一个民族分三支,原来叫三个部落。一个叫索伦鄂温克族,还有一个叫雅库特鄂温克族,另外一个叫通古斯鄂温克族,最著名的就是养驯鹿的雅库特鄂温克人,最大的是索伦部。
清朝中叶的时候,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他们共同成为索伦部,驻城驻防呼伦贝尔,因为他们能骑善射,骁勇善战。1732年,鄂温克族是1636名,还有其他的民族合起来三千兵丁,一直驻守到今天,就是287周年。
电影中展现了哪些民族特色?
涂们@《今日影评》:电影有一个民族节日叫瑟宾节,每年的6月18日都会举行一个盛大的节日,里面有草原三项、摔跤、赛马、射箭,还有比如说套马、驯马,驯马就是指三到四岁的马,我们需要把它套住以后,人骑上去制服它、驯服它,才能够用于交通和生产。
在影片当中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道具,也是一件民族乐器——口弦。因为在影片之初的时候,萨雷在人群当中弹拨口弦,后来他心爱的女人离开这个队伍之前,自己去等待死亡命运的时候,也把一个口弦交到了相当于自己婆婆的人手里。鄂温克族也是使用口弦琴的一个民族,而且历史很悠久,作为爱情的信物,使用在这部影片当中。
为什么影片把重点放在血脉延续的主题上?
涂们@《今日影评》:电影看着是这样的,其实我把重点放在战争背后的人,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承受这个灾难最重的是妇女。她会涉及到送丈夫从军,送儿子从军,这就和传宗接代有关系了。清朝末期的时候,男丁锐减,都是出去征战了,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孩子和妇女,所有的生产都落在妇女们的肩膀上。
那时候也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史料上记载叫“取孩子”,寥寥几句话。但是在我们的民族当中,它有一些民间的口头的像口述历史一样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对美好和平的期盼,这是我们生活的目标。
“呼伦贝尔”背后想传递的是什么?
涂们@《今日影评》:在《呼伦贝尔城》里,我们会看到一种纪录片式的影像体验,人和人之间基本没有冲突,整体感觉非常真实自然,而且影片当中几次提到了呼伦湖、贝尔湖。呼伦和贝尔是两汪湖水的名字,因此这个地区就有呼伦贝尔这么一说。
传说呼伦是个姑娘的名字,贝尔是一个小伙子的名字,草原连年干旱,因为有恶魔跟草原上的恶魔搏斗,两个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呼伦姑娘化作一汪湖水,贝尔也化作一汪湖水,从此以后,呼伦贝尔草原风调雨顺。
我认为万物有灵,我们去了草原上,也能感受到草原人对自然的敬畏,无论是从生产方式还是从生活方式来说,我见到你可能要走很长很长的路,我起码八个小时才能看到你,两天可能才路过一次你家,还要抵御严寒,跟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在草原上就会更加突出一些。
如何让主流观众接受民族题材电影?
涂们@《今日影评》:电影频道在开播的时候,播放的第一部电影《东归英雄传》也是讲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很多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大家都非常喜欢,无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冰山上的来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是《五朵金花》《阿诗玛》等等。这还是和影片的艺术高度和制作水平有关,这些确实都是非常优秀的电影。
民族电影也好,农村题材也好,影片质量一定要好。我们是一个电影大国,正在往电影强国去迈进、去努力,我觉得这也需要一个过程。我想来想去,还是不要把民族题材电影区分开好,它只不过是讲了这个民族的一段故事。
但是如果把一部少数民族作品拿出来,把它挑出来,作为一部离我们距离很远的作品去探讨的话,本身你也已经把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了另外一种类型。它就是中国电影,无论是哪个民族的电影,一定是要把它拍得好看,我相信一定是有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