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时尚和娱乐资讯网站

虎落平阳俞敏洪,咸鱼翻身罗永浩

发布时间:2022-01-14 13:53:02   来源:最人物    

俞敏洪喜欢读书,在北大因病休学的那一年,他读了将近600本书,并将自己的英文词汇量扩充到2万。

这两件事,第一件奠定了他人生的厚度,第二件成为新东方的起点。

后来,他总将「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放在嘴边,甚至在新东方遇到危机后,他开直播讲述自己个人故事时,又推荐了7本书。

在新东方的教师队伍中,俞敏洪也曾招到一个爱读书的年轻人——罗永浩。

罗永浩高中辍学后,在家自由地读了几年「闲书」。来到北京闯荡,他在新东方的培训学校里背下2万多个单词,并成为新东方GRE词汇课教师。

前者让他讲出一个个精彩幽默的课堂段子,后者成就了他「十大网红」的地位。

20多年后,两个读书人的骄傲被现实击碎。

罗永浩创业失败,背上6亿的债务,不得不厚着脸皮带货;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遭遇危机,个人身价蒸发185亿的他,不得不关掉1000多个教学点,裁员6万人,并在直播间卖起农产品……

这是两个理想主义者,为了钱抛弃理想,又为了理想抛弃钱的故事。

20年前,一封将近万字的求职信,摆在俞敏洪面前。

来信的人,叫罗永浩。在信中他评价自己“生性狂狷、像个怪物”,教过传销课,英语水平高。他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完整书写下来,劝俞敏洪“不拘一格降人才”。

俞敏洪被这封求职信震惊,即便当时29岁的罗永浩仅有初中学历,他仍然给了对方一个试讲机会。这是新东方教师入职的重要考核。

2001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新东方已经成为教育行业民营企业的龙头,奔忙在各地演讲的俞敏洪,也被封为“创业教父”,是一代人的偶像。

当年,有才华的年轻人选择进新东方,远胜于今天进所谓的“互联网大厂”。吸引他们的关键,是钱。

而俞敏洪创业的关键,也是钱。

1962年,俞敏洪出生在江苏一个贫穷的农村,父亲是个木匠,母亲生性要强,担任生产队的妇女队长。从5岁起,母亲对俞敏洪全部的期待,是成为一位教书先生。

原因是,教书先生能“体面”地活着。

贫穷的生活、时代的底色,都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俞敏洪的母亲想不到,儿子将来的命运跟教书有关,却又不止于教书。

就连俞敏洪自己,也想不到。

年少的俞敏洪参加了两次高考,都未能进入梦寐以求的常熟师专。弯着腰插秧,汗水滴进水田里,俞敏洪觉得要再考一次。

母亲心软,她听说江阴一中办了个高考复读班,她跑到城里,三天后给俞敏洪弄了个名额。

俞敏洪不知道母亲用了什么关系,只记得她回来时天空电闪雷鸣下着暴雨。出现在门口的母亲,是一个浑身滴着水的“泥人”。

一年后,18岁的俞敏洪考入中国最高学府北大。母亲一高兴,把家里的猪、羊、鸡鸭全部宰杀,办了三天的宴席。

俞敏洪在北大

背着两麻袋行李进入北大,生活没有如这个村里人想象得美好。

开学的自我介绍,因为口音,他被班长王强调侃说的是“日语”。游泳课,他的狗刨被全班人嘲笑。回到宿舍,夜谈会上大家讨论《约翰克里斯多夫》《第三帝国衰亡史》,他满脸疑惑地说:

“这个考试考吗?”

现实把一个农村孩子的骄傲击碎,无可奈何的俞敏洪一头扎进图书馆。每天凌晨四点,他到图书馆排队,借来一堆书,一坐坐一天,深夜再回去。

当王强在学校里和外国人谈恋爱,徐小平怀着音乐梦想写出歌曲《星期天》伤春悲秋的时候,俞敏洪只能在图书馆里苦读,并承包了宿舍打开水的任务。

多年以后,坐在豪华的办公室里,俞敏洪回忆青葱岁月,追女神、谈恋爱都成为段子,唯一严肃的话题,是读书。

他说,在北大,自己读了将近2000本书。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授。

徐小平 俞敏洪 王强

1985年,一直在北大成绩倒数的他,成为了北大的英语老师。原因一是因为系里教师扩招,二是优秀的学生都选择了出国。

在上个世纪,出国热席卷知识分子圈层。在北大当了三年的老师,俞敏洪眼看着他的同学、同事甚至学生,都在美利坚边刷盘子边做美国梦。

班长王强给他写信,一个细节击中了俞敏洪。在美国刷盘子,一天能赚50美元。

而他拿着死工资,焦虑得不行。“每个月120块钱,就12张钱瞬间点完,老婆还得抽走11张。”

他拿出当年考北大的勇气和决心,备战出国考试。1988年年底,他的托福成绩考到673分,GRE考到超800分。在当时中国学生平均400-500分的年代,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虽然过了考试,但俞敏洪还是出不了国。当时出国读书的路径,要么靠申请国外学校奖学金,要么自己出钱。住在北大宿舍里的俞敏洪一样都不占,他意识到一个严肃的问题:自己不得不靠自己挣钱去美国读书。

搞钱,成了当时北大教师俞敏洪最重要的事。他利用北大的招牌和过硬的英语实力,开始在校外辅导机构担任教师。

出国学生多,他的课就多。一个月下来,他能拿到一两千元的工资。是北大工资的近10倍。

后来,他盘算着一个月一千多块钱,攒够去美国的钱太慢了,索性自己开了个培训班。

白天,他是北大的俞老师,晚上,他就是附近出租屋里的俞校长。为了扩大规模,他在北四环的电线杆上贴广告。

零下十几度的北京冬天,他骑着自行车带着浆糊桶和广告纸,四处寻找电线杆。偶尔被学校里的学生发现,他不好意思,就说自己在做公益,清理小广告。

广告贴得到处都是,没有办学资质的他自然没少被抓,也在学校背上了处分。在自传里,俞敏洪这样写:

我的行政记过处分被贴在了北大当时著名的三角地,贴了整整一个月,也用高音喇叭播了大概一个星期,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名。

背上处分,分房子、提干、涨工资自然就没了俞敏洪什么事,思来想去,1990年,他辞了职。“离开北大出去教书,挣的钱会比现在多很多。”

1991年,俞敏洪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攒够30万块钱出国留学。

干上培训机构后,贫穷又一次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这个目标确实定小了。靠着北大的招牌和生动的课堂效果,外加出国热潮的涌现,新东方的学生规模迅速扩大。

到了1994年,俞敏洪带领的新东方,营收突破千万。彼时,他一直申请的美国学校,终于给他发来了全额奖学金,但俞敏洪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当你有两万个学生的时候,往家里一拎就是十万块钱啊,点钱的感觉把所有理想都消灭掉了。到什么国外读书啊,当什么大学教授,就点钱嘛。”

关键词: 俞敏洪 罗永浩 新东方 徐小平 北大 王强 学生 母亲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