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时尚和娱乐资讯网站

环球观速讯丨让范伟告诉你,什么是演技

发布时间:2022-08-15 16:02:17   来源:凤凰网    

《断·桥》里最出色的,毫无疑问是范伟。

作为第二次与马思纯搭档,这次的养父一角,依旧具有极强的伤害性。


(相关资料图)

但这两次伤害,并不相同——这不只是剧本不同那么简单,更在于范伟用自己的表演,精准地找到了自己扮演的两个角色的差别之细微处

尽管《第一炉香》口碑糟烂,但遮挡不住范伟在表演时,那个角色身上无处不在的精于算计——那是以皮肉生意做起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强烈的性意味和生意经。

《第一炉香》(2020)

但《断·桥》不同。这个养父更阴鸷,但他更精于伪装。

甚至他在忏悔时,你以为那种恳求原谅的确发自内心。

但实际上,他下一秒就会痛下杀手。

狠吗?

当然!不然怎么会连环作案?

但是,他又在最后时刻无比怯懦。

《断·桥》(2022)

他此前口口声声说着“小瘪三,你不配跟我说话”,结果却苦苦哀求着大喊“兄弟,好兄弟我求你放了我”,嚎得比他干掉的任何一个人都惨。

这种妙处就是:即便走出电影院,你记不清其他演员的表演甚至是导演的故事,你都没办法忘掉范伟的表演。

是时候,聊一聊范伟,和他的表演了。

起于小品

POST WAVE FILM

“来,走两步,没病走两步”是范伟确定东北平民形象的奠基之作,也是赵本山小品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卖拐》之前,赵本山的包袱以东北语言为主;而在《卖拐》之后,赵本山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小品进入了戏剧冲突的范畴。

对于“脑袋大脖子粗”的范伟而言,《卖拐》则彻底捧红了这个已经上过五次春晚的男人,随后的《卖车》《功夫》,则奠定了他“本山黄金搭档”的地位。

小品《卖拐》(2001)

至此,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专为给本山垫活的小透明了,他成了独当一面的“冷面笑匠”。

后来,范伟改了板寸,以一副憨傻直愣的形象示人。

这一招收到了奇效,虽然《刘老根》是“本山帝国”的奠基石,但不可否认的是,范伟和他的药匣子,才是全剧最大的受益者。

《刘老根》(2002)

在何庆魁原版的剧本里,药匣子的戏份并不多。

但范伟爱琢磨,又喜欢演戏,更钟情于和赵本山在片场即兴。

两人单独发展出了很多剧情,最后甚至单飞成片。

两部《刘老根》拍完,药匣子已经成了全剧不可或缺的人物。

而到了《马大帅》里,范伟的范德彪,拥有了更加显著的位置。

《马大帅》(2003)

很多人认为,范伟的表演比赵本山还要出色,这个水库浪子东北第一狠人,成了本山世界里当仁不让的头牌。

凭借这个角色,范伟成了B站顶流,也撕开了东北的口子。

小人物列传

POST WAVE FILM

在以《不成问题的问题》拿到金马影帝后,有记者问范伟对于奖项的感想。

范伟回答称:“这一次,我演美了”。

《不成问题的问题》(2016)

范伟这人,混迹演艺圈,颇有些为难。

他生性拘谨,又爱好面子,很多时候,只肯委屈自己,又无法开口言说。

范伟擅长于塑造小人物,平民。

他普通的就像是街边的小商贩、只有丧事才露面远房亲戚、在时代的裹挟之下,他的坚持就像是无奈之中的边缘化。

《求求你,表扬我》(2005)

他不是中产阶级,又不是无业游民。

不合时宜的老实本分,是他的精神底色;迫不得已的软弱卑贱,是他的生存哲学;认死理般的执拗拧巴,则是他的性格特质。

从《求求你,表扬我》里的杨红旗,到《看车人的七月》里的杜红军,再到《耳朵大有福》里的王抗美,都是这样的角色。

时代的更迭,消解掉了他的信仰秩序;经济的发展,打败了他的精神自尊;生活的困顿,让他失掉了硬刚的底气。

卑微的活着,赔笑的守着,懦弱的看着,是这些角色的底层逻辑。

《耳朵大有福》(2008)

范伟的形象,完美贴合了这些人物,让他在“硬件”上独具优势。

此外,他的表演并不外化,他不是陈道明、姜文那种光芒四射的演员,他低到尘埃里,长在土地上。

在出演《芳香之旅》前,他为老崔这个角色写了上万字人物小传。

他戒掉了主食,刻意消瘦了自己的身形。

老崔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是一个名声在外的劳动模范,却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男性,在娶得娇妻之后,依旧无法证明自己内外兼修。

故而,这个角色又将他的“小人物序列”,向前推进了一步。

《芳香之旅》(2006)

生活里的范伟,其实一样是个小人物。

他不会喝酒,容易酒精过敏;他不愿成为焦点,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

因此,范伟放弃了在这一行成为呼风唤雨的人物,所以你很难在红毯、首映式等人头攒动的场合里,见到他的身影。

他宁愿扎实地去研究人物、考虑剧本。

这种慢节奏的工作方式,让范伟对人物、故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表演在他的掌控下,渐渐有了文学的丰韵度。

他说“电影允许微妙”。

这种微妙感延续到了《不成问题的问题》里,变成了丁务源主任的底色。

《不成问题的问题》(2016)

在接触梅峰前,范伟不无担忧,他不知道怎么才能把一个慢节奏的东西表现到位。

他对梅峰说:“这是一个静水流深的东西”,梅峰接招拆招:“我想把他拍成黑白的”。

一个暗示,一个明示,在创作中,范伟最钟情于这种默契。

最终,范伟拿出了一个精明的多面人的角色,迥异于他之前所饰演的那些小人物。

在农场里,他上下打点,左右逢源。

而这种“人精”背后所蕴藏的,又是典型的中国式的问题——

深谙人情世故,懂得溜须拍马,远远比务实肯干,更具上升的路径。

梅峰和范伟《不成问题的问题》的拍摄幕后

高级审丑

POST WAVE FILM

为范伟拿下14个表演提名与奖项的,是他的小人物序列;而让他深入群众的,则是那一系列以东北为背景的喜剧故事。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塑造人物的,喜剧也不例外。

真正的喜剧,并不只是二人转那样的招笑逗乐,更是在情节中塑造喜剧性格,用人物、事件和例外,来营造喜剧效果。

肢体残疾、鬼脸表情或者是下三滥的语言,的确也能都笑观众,但那些只是可笑性,而绝对不是喜剧性。

范伟曾说周星驰和卓别林,是自己在喜剧道路上的“榜样”。

他说:“我很喜欢卓别林,人家30年代用过的肢体语言和细节,太牛了。周星驰,我也越来越喜欢,他都在笑着讲述一个辛酸的故事,这是比较高的境界”。

《马戏团》(1928)

因此,他对人物,进行了严格的画像,做出了精准的设计:

药匣子是这样一个人,戴着瓜瓣帽、穿着蓝制服、扶着老花镜,他是农民,有有别于农民;

他有自己的小聪明、但又未能脱离自己的阶级;

狡黠之余自以为是,自作聪明之余又懦弱好色;

药匣子是一个半拉子的乡间文人,自学并没有让他真正开悟,却让他恃才傲物。

《刘老根》(2002)

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所产生的文化惯性,在他的身上一览无遗。

而《马大帅》中的范德彪,是另一种人物典型。

农民进城谋生,游走在城市主流和乡村故土之间。

绝大多数人,成为了建设的主力军。

但是,范伟却开发出了另一种人物模式。

他地位寒微却又大大咧咧;没有拳脚实力硬要拗黑社会老大人设;智商一般却心怀大事业的蓝图。范德彪的本质上是一个善良的好人。

范伟抓住了人物的这一底色,将其诠释得在可笑、可怜之外,还有几分可爱。

《马大帅》(2003)

而《卖拐》、《卖车》等小品中,范伟的受害者形象。

在表面上,是一个被人愚弄的傻瓜,智商不全,反应缓慢。

但范伟却按照正常人的思路来表演:那个角色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接受了几千年儒家教育之后,所催生出来的诚恳、善良的典范。

小品《卖拐》(2001)

不过,他忘记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苍蝇蝴蝶同在一片蓝天下,骗子遍布整个社会。

他愈发表现得真诚,就显得骗子愈发可恶,观众的笑声就愈发猛烈。

这笑声中,包含着同情、认可,以及对于迂腐的一丝怜悯。

范伟认为,审丑比审美更有力度。

就在其偶像卓别林的名作《凡尔杜先生》里,卓别林塑造了一个为了救自己的妻子,成了连环杀人犯的丈夫。

《凡尔杜先生》(1947)

他用一种善恶并举的方式,达到了鲁迅先生谓之的“美丑泯绝”的艺术造诣。

而反观范伟种种喜剧角色,不得不说,他早已在自己的表演中,实践了“高级审丑”这一艺术目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