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时尚和娱乐资讯网站

“我画的都是吃的东西”|当前关注

发布时间:2023-03-31 08:50:07   来源:解放日报    

近日,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总知春烂漫——纪念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诞辰120周年特展”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在海上画坛以花鸟画而闻名,展览中他们所画的蔬果、家禽等中国画历史上鲜有入画的题材令人耳目一新。

记者邀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主任、画家洪健一同观展,听他解读老一辈艺术家是如何将传统画技与时代需求相结合,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的。

花鸟画界的名旦与武生

走进岳阳路上的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一派春意扑面而来。眼前一幅幅生动雅致的海派花鸟名作将观众带入鸟语花香的天地。

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人都生于1903年,又都是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的首批画师。他们笔下的花鸟各有千秋,以不同的艺术面貌体现了20世纪海派花鸟画多元并存的格局。张大壮有着“现代恽南田”的美誉,他的绘画妍丽灵秀,深得恽派没骨技艺的精髓。来楚生在书法篆刻领域成就斐然,他的画作颇有金石韵味,是继吴昌硕后又一位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大家。江寒汀擅长小写意花鸟,以画各类禽鸟著称,对双钩填彩、没骨写生均有独到的领悟。

画家洪健告诉记者,三位艺术家的早期画风都非常灵秀。张大壮早年所作的没骨牡丹如恽南田复生。江寒汀有“江虚谷”之称,他仿晚清画家虚谷的绘画几乎可以乱真。此次展出的来楚生的早年作品《芝兰图》则显示出他早年清新雅逸的笔调。

展厅中,三人年轻时来沪求学的经历也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张大壮与江寒汀都因结缘大收藏家而遍览名家真迹,从而画艺大进。张大壮是著名学者章太炎之甥,他1916年从杭州来到上海,19岁时到收藏家庞莱臣家中管理书画藏品。江寒汀早年师从常熟画家陶松溪,来沪后得到收藏大家钱镜塘的赏识。来楚生1921年自萧山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结识了潘天寿,两人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三人的学艺经历反映出上个世纪初上海画坛传统师授与新兴院校教学兼容并蓄的美术教育格局。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三人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假如将张大壮、江寒汀比作海上画坛的‘名旦’,那来楚生则好比‘武生’。”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郝范荣说。张大壮取法山水画技巧来表现花鸟,将恽南田的没骨绘画艺术创造性地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江寒汀专攻禽鸟,将各类飞禽摄入笔端,他笔下的灵禽百态,雅俗共赏。来楚生则醉心金石,逐渐形成笔墨生辣、色彩明艳、章法奇崛的绘画风格。

前无古人,来者难追

步入美术馆二楼,眼前的画风一转,一幅幅番茄、蚕豆、萝卜、带鱼、黑鱼……与楼下古朴风雅的花鸟仿佛是两个天地。

洪健告诉记者,20世纪60年代,以上海中国画院为主要阵地的上海美术界开启了一段艺术创作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技法上的写实主义尝试。画院的一批老画家走进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体验生活,尝试用写实的画风来描绘生产建设的新面貌。以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等为代表的画院花鸟画组创造性地将农业丰收的成果作为描绘对象,他们运用高超的笔墨技法,通过对果蔬、家禽、渔获的生动描绘,将海派花鸟画创作引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大壮先生画的这幅带鱼构图很特别,中国画历史上从来没有画家像他这样画过鱼。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在绘画技艺上却颇见功力。”随着洪健的目光看去,一幅《带鱼丰收》跃入眼帘,银色的鱼鳞色彩十分逼真。创作这幅画时,张大壮特意从菜市场要来新鲜的鱼鳞,晒干后研磨成粉,和着颜料细细调匀,然后用小笔慢慢涂到鱼身上。银鳞颜料与水墨相溶,使带鱼鲜活逼真,甚至有一股鱼腥味扑面而来。这幅画的笔墨简练,造型很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是穿插于带鱼中的渔网线条灵动飘逸,洒脱自如,多而不乱,好一幅打鱼归来的鲜活场景。

张大壮曾自我调侃:“我画的都是吃的东西。”早年深受传统艺术熏陶的他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变法求新,在晚年创作了一批以创新题材、创新技法作尝试的佳作。他笔下那些“吃的东西”常常能无骨而立,不用线条就能使画面生动、耐看。而且他画的食物特别鲜翠欲滴,这源自他独有的用墨用色技巧,他时常使用自己亲手调和的颜料,因此他画中的色彩在现有的国画颜料中往往是无法找到的。

作于1974年的《新豆涌到》也别开生面,张大壮用对角线构图,以淋漓的没骨技法描绘出青蚕豆新鲜的色泽和饱满的水分。画面中的蚕豆从远景一直铺展到近景,仿佛要倾泻到画面之外,表现出丰收的“多”和堆不下的“溢”。张大壮晚年的这件代表作问世后备受南北花鸟画名家赞赏,被誉为“前无古人,来者难追”。

海派味道的蔬果

同样是画生活中极其常见的食物,来楚生的风格与张大壮不尽相同。洪健非常喜爱来楚生的《硕果遍地》与《青椒》。看似寥寥几笔,却透出一种单纯质朴的美。这两幅画不禁让人联想起南宋画家牧溪著名的《六柿图》,以及齐白石笔下的日常风物。与齐白石画中浓厚的民间趣味相比,来楚生的这几幅作品无疑更富有海派味道。

同样令人过目不忘的,是来楚生1961年创作的《硕果满天黄金遍地》,画面中一株枇杷纵势顶天,枝叶繁茂,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简简单单的几根线条撑满了整幅画面。来楚生用笔干净利落,墨色氤氲,树石皆阔笔破墨,有着强烈的金石意味。枇杷黄橙青绿,生熟相兼点缀叶间,栩栩如生。

1958年,一直以画禽鸟著称的江寒汀别出心裁地以萝卜为题材创作了一件国画作品《萝卜丰收大有年》。与那个时代常见的表现农业丰收的场景不同,这幅作品造型生动,布局精巧。画中的红萝卜用没骨法绘制,敷色明丽爽洁,颜色间的过渡平稳自然,足见江寒汀运笔之老到。白萝卜则以沉稳线条的双钩画法成之,刚健硬朗,挥洒来去自如。装载萝卜的竹筐简洁干练,表达精准,使得前后景物层次分明,意趣盎然。画中题跋“生熟堆盘一样甜,红红白白色鲜妍。营养更比山参足,萝卜丰收大有年”,江寒汀的书法如同绘画一样,一气呵成,飘逸遒健。

艺术实践的丰收

在中国画历史上,少有人将蔬菜瓜果入画。蔬果画虽然描绘的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东西,但写生的难度其实很大。一张好的蔬果画不仅要造型逼真,还要寓之文人情思,承载文人墨客素朴高洁、亲近自然的乡野情怀,也寄托他们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如此,画出的蔬果才会自带生机。

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人笔下的蔬果与家禽显然有别于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他们晚年的这些作品既充满生活的烟火气,又不失海派绘画高雅脱俗的情趣。他们将自己多年来丰厚的艺术积淀与时代的氛围、需要巧妙结合,何尝不是自我艺术实践的丰收?

随着展览的动线欣赏完九十余件绘画及篆刻作品,三位老艺术家的探索精神令人难忘。“他们当年不约而同地对传统海派花鸟画进行了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用自己的巧思与匠心推动了传统绘画向现代审美转变的进程,使海派花鸟画获得了全新的生机。”洪健说。

在策展人郝范荣看来,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位先生虽然已离世多年,但通过他们留下的画作可以感受到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传承与创新始终是海派绘画的核心。三位先生一生保持着对创新嬗变的热情,他们笔下的新花鸟画是中国现代海派绘画的典型,更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