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真实的中国冰雪运动史:在时代的进程中书写时代
旧时空里,陈敬业、郑凯新、江宏在荣誉墙下一字排开练静蹲。墙上,恩师吴庆红的夺冠照片定格着一个事实:1982年,这位教练还是速度滑冰的一员骁将。1982年,距离短道速滑被列为冬奥会表演项目还有六年,距离中国第一枚冬奥金牌“零的突破”还有20年,距离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还有40年。
《超越》给了吴庆红教练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物质条件有限的上世纪80年代,为了刚起步的中国短道速滑,多少教练与运动员摸着石头过河。相比如今拼搏冬奥赛场的晚辈,他们的成绩或许算不上石破天惊,但若没有开拓者艰苦卓绝地筑就基石,就不会有后来人勇闯世界。也因为主创团队在角色身上灌注了他们对上一代中国短道速滑人的致敬,比如七台河短道速滑奠基人孟庆余教练。“从上世纪80年代往后的40年,我们国家从参与冬奥会到冬奥赛场夺金,再到主办冬奥会,那之中有前行者艰苦创业、扎实奋斗,有无数光环之外的人不计付出、无私奉献,还有一代代教练与科研人员在实践中创新、在科学中求实进取。”张晓波认为,《超越》本身是一次在时代进程中写史的创作过程。
时间倒回一年多前,剧组许多人尚不知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的区别,一谈及滑冰滑雪就想当然地认为“就是东北孩子”。《超越》创作的日子里,“北冰南展”已是推进了多年的大背景,“带动三亿人上冰雪”的美景更在《超越》播出时得到了3.46亿人踏雪上冰的最新统计认证。
“《超越》是立足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时代主题创作。它离不开近40年时间里,一代代中国短道速滑人同心同德的拼搏奋斗,离不开今天时代的主旋律。”张晓波说,《超越》的创作周期里,奥林匹克精神在“更高、更快、更强”之后加上了“更团结”;《超越》播出时,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宣传语更是洞彻人心。在此意义上,《超越》为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发展写传,也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写传。(作者: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