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时尚和娱乐资讯网站

阿尔卑斯山在哪个国家?为什么能成无数冒险徒步者最爱?

发布时间:2020-10-15 14:31:10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阿尔卑斯的象征

马特宏峰无处不在。

它在砾石小径转弯的尽头,在阿尔卑斯小白花盛开的山坡上,在易碎的湖水的倒影里,在齿轨火车右侧的窗外。这一路,它在我的前后左右,在远方也在身边。

对很多人而言,马特宏峰并不算陌生。乘坐瑞航前往苏黎世前,我特意去超市买了一条三角牌巧克力(Toberone),经典的黄色三角包装,左侧的Logo就是马特宏峰。

马特宏峰的形象太鲜明了,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它都是一个标准的三棱锥形态,一个更加陡峭的金字塔。只是在顶端,有点微微倾斜,将头部倔强地昂起。它如同战神失手遗落在人间的一把兵器,插入阿尔卑斯起伏的天际线,三条棱线被打磨得异常锋利,黝黑的岩体像镔铁一般,常年白雪覆盖。尽管周边有30多座4000米以上的高峰,但马特宏峰的两侧却异常开阔,仿佛上天专门给它留出了展示的位置,更显得它冷硬,顽强、孤独。它从地平线上拔地而起,统领着周围的高山,让每个人驻足着迷。

在欧洲人的集体记忆中,马特宏峰就是阿尔卑斯的象征。首位完成攀登欧洲六大北壁者里布法特,曾如此形容人们心底那个关于马特宏的梦想:“我从没走出过家乡普罗旺斯,但我知道马特宏峰。读书时,校长有次对我们说:‘现在,画出一座山。’所有学生,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统统都画了马特宏峰。”

在6月底的一个清晨,我开始了与马特宏峰为伴的两天短程徒步,用双脚体验阿尔卑斯山的纯净自然。

朝圣马特宏峰,必须先到达瑞士南部的山区小镇采尔马特(Zermatt)。从苏黎世机场落地后,转乘火车,大概3个小时,从北到南穿越瑞士。

阿尔卑斯山划出了瑞士和意大利的边界。200年前,被大山环绕的采尔马特还是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与世无争。因阿尔卑斯旅游的开发,尤其是滑雪运动的普及,小镇逐渐热闹起来,成为旅游胜地。1891年,从菲斯普(Visp)到采尔马特的蒸汽火车首次开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7年之后,由小镇到戈尔内格拉特的电力齿轨火车开通,将游客直接从1600米的小镇带到了3089米的观景平台。

游客们冬天来滑雪,夏天可以徒步、骑行。独特的位置与气候,使这里夏天也有滑雪场开放。360公里的雪道连接着瑞士和意大利,最长的雪道有25公里,雪客们可以直接从瑞士滑到意大利。

为了保护环境,采尔马特不允许燃油车驶入,只有电瓶车通行。当地人也要把车停到下面5公里的小镇塔什(Tasch),再坐火车上来。小镇不大,只有一条热闹的主街,两侧开满了雪具店、户外用品店和餐厅。镇中心是高耸的教堂,每隔15分钟悠扬的钟声便会响起。教堂边是一座下沉式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小镇的历史遗物,展示了马特宏峰的攀登历程。除此之外,最多的建筑便是各类酒店,大多由家族经营。无一例外,阳台都对着马特宏峰。镇上的小桥是观看马特宏峰日出的最佳位置,清晨第一缕阳光投射在峰顶,尖锥镀上绯红色,如同铁匠从炭火中拔出的钢钎。

6月,由春转夏,雪客人潮退去,小镇里更多的是登山和徒步的背包客。经过多年开发,在采尔马特-马特宏峰地区有400多公里标示清晰的徒步路线,冬季也有100公里能够照常通行。

时间仿佛静止

一早我们从小镇出发,按照计划坐山体内的轨道车到达海拔2288米的家庭度假胜地苏内加(Sunnegga),在这里观赏莱斯湖,然后再坐缆车到达海拔2571米的布劳赫德(Blauherd)。

我们从布劳赫德出发,沿着山体的缓坡前行。缓坡之下,是一条不到两米宽的土路,留给山地骑行族。大概在中午时分,我们将抵达一家名叫Fluhalp的山间餐厅。这是一条高山湖泊小径,整段路程2.5公里,海拔上升200多米。一路湖光山色,宏伟而不失清秀。

6月底是瑞士的初夏,天空湛蓝,绿草如茵。雄伟的马特宏峰在我们的侧后方,成为前行的背景。雪线已经升到了3000米以上,但在一些沟谷山洼中还积着厚厚的残雪。本地黑脸山羊在更高的山坡上吃草,悠闲地走动,脖铃清脆悦耳。四周连绵群山环绕,雪线之下的欧洲云杉郁郁葱葱。这种树木是制造乐器的上等材料,也是最早圣诞树的原型。对面绿色山坡上,零星散落着小木屋,那是牧人的居所。

我们排成了一个纵队,行走在雪山与草地之间,大口呼吸,空气中带有雪化后的清冽感。一切太安静,仿佛时间静止,微风从耳边吹过,只有鞋底踩踏碎石发出沙沙的声音。

一个多月前,我收到前往瑞士阿尔卑斯山地区徒步的邀请,心中充满了想象。然而此刻,我的大脑却一片空白。我就像一块旷野中的太阳能电池板,贪婪地吸收着阳光和美景,把它们变成行走的动力。

小径转过一个弯后,便是施特利湖(Stellisee),这是马特宏峰脚下一处较大的湖泊。冰雪融水汇入,在低洼处便形成了高山湖泊,如同群山的泪珠,晶莹剔透。马特宏峰的倒影在湛蓝的湖水中更显伟岸。

穿过施特利湖的岸边,爬上一个三四百米长的冰碛石陡坡,这算是行程略微艰难的一段。坡顶平台是一座孤零零的二层木石小楼,一面瑞士国旗在风中飘扬,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便是此行最远点Fluhalp餐厅。

餐厅的视野极好,坐在躺椅上可以远眺连绵的雪峰,把酸胀的双脚从厚重的登山鞋中解脱出来,搭在木围栏上,欣赏绵延下来的Findel冰川,在阳光下闪烁着晶光。饭菜也非常精致可口,前菜、沙拉、牛排最后还有时令甜品,再开一瓶瑞士本地红酒,绝不是旅游区让人凑合一下的快餐。

像这样山上的餐厅,马特宏峰附近有100多家,好吃好看,全年无休。

徒步马特宏峰的线路非常多,第二天我们走得更高。依旧从采尔马特出发,乘坐欧洲海拔最高的齿轨火车,到达海拔3089米的戈尔内格拉特(Gornergrat)观景台,短短半小时提升了1500米。戈尔内格拉特是瑞士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之一,29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峰环绕,各有姿态。海拔这么高的峰顶,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豪华酒店,户外餐桌上铺着红格子台布,摆好了亮闪闪的刀叉,不得不佩服瑞士人享受生活的追求与仪式感。

马特宏峰最佳的观赏地点在利菲尔湖(Rifflesee)边,需要先从观景台往回坐一站到罗滕博登站(Rotenboden),走出车站,远远的就能看到利菲尔湖。它比施特利湖更小,更宁静,蓝到极致。马特宏峰就在湖的一侧,近在咫尺,天空清澈得似乎连空气都消失了,积雪洁白闪亮。山的身影倒映水中,绿草、蓝湖、雪峰,组合到一起,便是最纯粹的风景,让人不忍离去。

沿着湖边往下,有一条风景极佳的徒步线路。由于海拔较高,夏天又来得太快,一路还有积雪,但温度始终是20摄氏度上下。有些陡坡被厚厚的积雪盖住,雪又被晒松软,会陷住双脚,只能坐在雪坡上滑下来。

一路上,被雪水滋养的草甸上鲜花烂漫,一片五颜六色的海洋。最常见的是阿尔卑斯玫瑰,其实是一种高山杜鹃,红色的花朵娇艳欲滴。传说有位擅长攀岩的年轻人,为心上人摘花而不幸坠落身死,所摘的花就是这种“锈色杜鹃”。

另一种名声在外的植物叫做“山野火绒草”,便是大名鼎鼎的“雪绒花”,是瑞士和奥地利的国花。许多小花聚集成球状,花与茎都由白色的绒毛覆盖,因其生于高山,象征着纯洁和坚韧,瑞士人非常喜欢“雪绒花”,把它采回种在自家窗外的花盆中。

雪峰、草原、牧场、森林、飞瀑、湖泊、村庄,不断变幻的景色谱写了一首景观的协奏曲。这样的路走多久都嫌太短。

被欧洲文明滋养的荒野

打开地图,在欧洲腹地寻找阿尔卑斯山。它西起意大利热那亚海湾,向东画出了一道1200多公里长的美妙弧线,穿越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列支敦士登,最后消止于奥地利的维也纳。

如果再围绕阿尔卑斯画一个圈,又将米兰、都灵、大巴黎地区、日内瓦、伯尔尼、苏黎世、慕尼黑、维也纳全画了进去。其中任一座都是人文荟萃的千年古城。由阿尔卑斯发源的莱茵河、多瑙河、罗纳河、波河,浩浩荡荡,滋养了丰饶的欧洲大陆。从巴伐利亚到波河平原,从黑森林到罗纳河谷,从汉尼拔到恺撒,从查理曼大帝到拿破仑,大半欧洲文明就绕着阿尔卑斯山转来转去。

阿尔卑斯就是镶嵌在欧洲文明中的“中央公园”,没有哪一座著名的山系与人类文明如此亲密无间。

而这种亲密感,恰恰造就了阿尔卑斯山的独特之美。星罗棋布的童话小镇,细如蛛网的轨道交通,无处不到的缆车,让人们可以以最快、最舒适的方式置身于高山大川之间。荒野与田园,现代文明与自然风光无缝连接。

你无需在荒野中自驾几百公里,不必远离抽水马桶和便利店,不用忍受寒冷与头痛欲裂的高山反应,不必在蹩脚的小店里较紧牙关钻睡袋。坐个缆车就可以上到山顶,进山徒步每天都能洗上热水澡,走累了可以坐在山中的长椅上随时发送Ins或者Twitter,更不用说那些规模庞大设备精良的滑雪场,设计典雅装潢优美的豪华酒店。经由现代文明的细密耕耘,它是世界上最易于亲近的“荒野”。

很多时候,你只需要在背包里塞上一瓶水和几块巧克力,换上舒适的户外鞋,就可以放心出发了。于吃饭的时间赶到风景优美的餐厅,在阳伞下喝一杯香槟,慢慢享受三道菜的法式大餐,跷起疲惫的双脚,感受自然界的光影变幻,还有什么更让人感到惬意?

人类文明的种种必需或奢侈享受都能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地区获得,灵魂、身体也可以同时在线。它不是让你刻意去感受自虐、孤独,也不是隔绝现代文明的疏离的地带,它给予的是人们融入自然、接纳彼此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这也许不是那种自我放逐式的“荒野徒步”。但是当你想要舒服地走进自然,既想要极致的美景,又不想做个苦行僧时,那么阿尔卑斯是最合适的选择。

19世纪晚期,登山家与散文家莱斯利·斯蒂芬(Lesile Stephen)爵士形容阿尔卑斯山是欧洲人的“运动场”。工业革命后,围绕阿尔卑斯山的旅游与户外运动快速发展起来,滑雪和徒步是其中的代表。

在瑞士,1934年就成立了全国性的徒步协会。目前,瑞士境内有超过6.5万公里的徒步路线,接近于瑞士公路的长度,每平方公里就有1.9公里的徒步线路,其密度为全球之最。徒步网络的维护受到了国家宪法的保障。每个瑞士人每年平均徒步20次,他们总共花在这个项目上的时间高达1.6亿小时。这是一个非常爱走路的国家。

在这些四通八达的徒步网络上,都有统一规格的标牌指示。黄色代表简单;白色加上中间的红杠代表有一定难度;蓝色则代表难度较高,需要配置专业的攀冰装备。除此之外,目的地、时间也标示得一清二楚。

每年5~10月是徒步的最佳时期,游客们可以选择多种难度的路线。一些徒步路标上画有婴儿车和轮椅,说明即使是老人和婴儿都能够通行。

最经典的线路是阿尔卑斯1号线,由瓦杜兹出发前往蒙特勒,穿越整个瑞士北部阿尔卑斯山区,途经6个州,翻越最美丽的14个阿尔卑斯山口,总长度390公里。而汝拉山巅5号线则是著名的“平缓之路”,小径沿途的汝拉美景、文化和美食独具特色,远处阿尔卑斯蔚为壮观,320公里分为15个路段,很多路段都适合家庭参与。而从古城库尔前往圣金格尔夫的阿尔卑斯山口6号线,则是不折不扣的荒野之路。小径将库尔和日内瓦湖连接在一起,沿途可以欣赏众多湖泊和4000米以上的雪山。这条路长达610公路,是冒险徒步者的最爱。

冰冻的巨龙

在这些引人入胜的徒步线路中,还有一条十分特殊,甚至可以说独具瑞士和阿尔卑斯特色,那就是阿莱奇地区的冰川小径。

阿莱奇冰川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大、最宽的冰川,发源于少女峰,长23公里,面积为800多平方公里。32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环绕,一路与冰川相伴,景观壮阔。

前往阿莱奇冰川,先坐火车到莫瑞尔,过一条马路就是缆车站,再坐十几分钟的缆车,到达半山的小村利德阿尔卑。村子实在太小,只有原住民250人。抬头可以看到连绵的雪山,山坡绿草在阳光下闪着光芒,两三层的小房子依山而建,门口堆叠着引火用的松塔,草坪空地上还开出了一座9洞高尔夫球场。村里没有任何机动车,出入只能靠索道缆车。冬日大雪封山,村民穿着雪橇出门,直接上了雪道。

阿莱奇冰川有3个观景点,都要再搭乘缆车上去。我们选择了中间的观景台贝特莫尔峰,海拔2647米。站在其上,可以看到阿莱奇冰川从远方群山的峡谷中蜿蜒而下,如同一条冰冻的巨龙,摆动着大S形的身躯,在中午炙烈的阳光下反射出幽蓝的光芒。

若用高倍变焦镜头看过去,冰川表面布满细碎的波纹,就像巨龙的鳞片。亿万年的冰雪沉积将巨龙封冻于此,亦如同一条大河,被凝固于高山大川之间。而大河的末端慢慢消融,涓滴成溪,万里入海。四周白雪皑皑,最厚地方雪墙有两米多高,上面覆着淡红色的尘,那是远方撒哈拉飘来的细沙。

与任何河流一样,冰川在缓缓向前流动时裹挟了山上大量的乱石。地球变暖,冰川一点点融化消失,冰舌不断后退,这些乱石便遗留在空谷两侧,形成了几十到几百米高的冰碛层乱石岗。它们就像两条灰白色的长臂伸开在山谷两旁,大部分为碎石和风化的石土堆积,贫瘠不毛。一条人踩出的小径,顺着陡直的山坡而下。我们走在小径上,右侧就是巨龙般的阿莱奇冰川,时时感到摄人心魄般的震撼。当走到冰川上空的巨石上,站在上面发阵呆,山风呼啸而过,寂寥无人,愈发感到个体之渺小,时空之广大。

3.8公里的路程竟也走了3个小时,一段绝美风景总是让人多消磨些时光。

最慢的“快车”

瑞士徒步与滑雪运动的发达,离不开一种交通工具——火车。

在瑞士,火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独特的旅行方式。游客可以买一张瑞士旅行通票卡,就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任意搭乘火车旅行。如果购买一张通票,就可以不受限制地乘坐火车、巴士、轮船和室内交通。火车上不仅有常规车厢,还有专门为自行车爱好者准备的专用车厢,自行车可以直接挂起来。另外还有儿童的游乐车厢,有各种玩具供孩子们玩耍。

19世纪末,欧洲上流社会兴起了一股到阿尔卑斯山度假的热潮。随着1871年第一条登山铁路在瑞士中部的瑞吉山通车,除瑞士国铁外,联邦下辖各州也开始在阿尔卑斯山区成立公司,修建铁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瑞士就是一个火车上的国家。在这里,平均每人每年乘坐火车2277公里,为世界第一;有世界上最长的火车隧道,全长57公里;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是欧洲最高的火车站;最陡的齿轨铁路坡度达到48度。更重要的是,瑞士火车网络四通八达,将各个风景区串联起来,旅途就是旅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连接东部圣莫里茨到西部采尔马特的“冰川快车”。这条线路于1930年7月开通,起始为蒸汽火车,1940年改为电力运营。名为“快车”,但以交通的眼光看却是出奇的慢,290公里的路程要走8个小时,80年来都没有提过速。在这8个小时中,冰川快车将跨越291座桥梁,穿过91座隧道,翻过海拔2033米的欧伯拉普山口。

作为世界上最慢的“快车”,8个小时的旅程并不无聊。整条线路都横亘在阿尔卑斯山的正中,翻越欧洲大陆的分水岭。窗外的景色也变幻无穷:从宁静的雪峰到奔腾而下的瀑布,从峡谷中湍急的山涧到高高悬空的大桥和惊险飞升的隘口。

与普通的双轨火车相比,另一种特色交通工具是齿轨火车。齿轨火车在中间多了一条锯齿状的轨道,而机车的底盘上也有专门的齿轮与其咬合。这样便可以大大提升火车的爬坡性能。普通火车一般爬坡度为4~6度,短期可以达到9度,而齿轨火车最高可以达到48度爬坡,这就是瑞士的皮拉特斯山铁路。

基于齿轨火车和缆车,瑞士搭建起了立体的山地交通网络。徒步与滑雪客们省去了上山的枯燥旅程,直接抵达那些风景绝佳之处,不必长途跋涉,不必挥汗如雨。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塑造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现代文明与荒野之间不是隔绝,而是融合;不是刻意的审视,而是彻底放下后的享受。无处不是风景,无时不在旅行,坦然地与这个消费主义的世界好好相处。(文/李伟)

关键词: 阿尔卑斯山在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