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孙红雷早前做过的采访,我们有理由相信,《极限挑战》的确给孙红雷在角色的选择上带来了一些影响。
他说他早年的演艺生涯实在是太过严肃,而通过《极限挑战》,他觉得自己可以变得轻松好玩一些,在这样一个时代,与其做一个艺术家,不如做一个娱乐家。
他也多次提起,他曾在表演上遇到了瓶颈,后来发现,是因为自己离生活太远了,而《极限挑战》让他回到了生活当中。
当时的孙红雷也许想做出一些改变,演一些有烟火气息,偏都市偏轻喜剧的角色,去娱乐大众,《好先生》和《带着爸爸去留学》符合了他的标准。
但很明显,这两部剧的人设都崩了。孙红雷可能没有get到,观众喜欢的有生活气息、能逗大家开心的他,是《半路夫妻》里的管军,是《大工匠》里的杨老三,而不是自以为“男人至死是少年”又爱嬉皮笑脸的老男孩。把综艺里笼络观众的那套,放在戏剧里,显然是不顶用的。
并且,那几年正好是内娱最为浮躁的时期,烂剧横行。孙红雷在《好先生》时期接受采访时就说过,“现在这么浮躁,大家都不再做内容了。现在的剧本营养非常低,营养不良。好的剧本少,烂剧本越来越多。” 《好先生》和《带着爸爸去留学》也一样,最大的问题在于剧本,导演、演员、制作班底再好,也无济于事。
孙红雷凭借各种角色火的那些年,每年找过来的影视项目有上百个,但他最多演两三个。他说过,自己早就过了要拍戏增加知名度、赚钱的时期了。他一直强调,自己对于剧其实很挑剔,不想一直重复自己,要拍就拍能够突破自我、有所改变的作品。
只能说,在有了名有了利之后,孙红雷想玩点新花样,但是却跑偏了,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大环境的因素。
不执著于突破改变,待在舒适区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孙红雷“转型”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他能力不够。《潜伏》就是很好的印证,里面的余则成隐忍深沉,丝毫没有他往日角色的影子,的确让人惊艳。
但这绝不只是孙红雷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从剧本到拍摄再到其他演员整体的成功。而且,这样一部淋漓尽致展现孙红雷另一面的剧,多少年了,也就只有一部啊。
也许孙红雷某天可以用一部优秀的都市轻喜剧再次证明自己,但真的需要很好的剧本和导演去激发他,雕琢他,开发他未知的潜能,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就像孙俪和邓超,功成名就后,想突破自我,登上另一座高峰,可至今都未能如愿。
所以,既然处在瓶颈期,或许待在舒适区,是相对正确的选择。
《扫黑风暴》里的这个角色对于孙红雷来说,真的是得心应手,虽然多多少少重复了他之前的戏路,但观众就是买他的账,相信他就算再演一部,观众仍旧看不腻。而且,就如前文所说,真不是哪个大叔年纪的演员都能演好的这种大佬类型的角色,孙红雷真的可以说是首选了。
孙红雷这次也算交上了好运。他其实拍完《带着爸爸去留学》之后,就“迷途知返”,回归到了《新世界》这样的偏严肃题材剧。但这部剧因为注水、人设等问题被观众诟病,也没能让孙红雷有所起色。
《扫黑风暴》虽说不是什么神作,但至少算得上是一部好剧。孙红雷的表现能够重回水准之上,也有剧集本身的功劳。
一方面,这部剧情节紧凑,有悬念、有逻辑、有深意,尊重观众,所以观众看得进去,那自然就能感受到孙红雷在其中的演技。
另一方面,这部剧其他的演员——刘奕君、宁理、王志飞、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配角——演得也都很好,很有戏剧张力,好的演员是可以相互刺激,相得益彰的,孙红雷的出色表现,也离不开这些演员的加持。
一直以来,孙红雷都明白,要拍出一部好剧,非常不容易。他曾说过:“质量不是你要求它,或者你努力就可以得来的,他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质量不是很高,这是很正常的,成功是需要团队的。”
这次,或许称得上是他口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希望之后,孙红雷能够一直保持水准,更希望他能够再次等来突破自我的那一天。(姜佳敏/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