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即使男二合同上写的每天工作时长是12小时,但实际上可能会更长,所以他们往往比男一更累。
熟悉剧组情况的选角导演小钊透露,在拍摄间隙,男一有专用房车可供休息,餐食也是被单独准备的,但男二及以下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餐食也只是普通餐食。收工后回酒店休息,男一住套房,男二只能住标间。
对比大制作中的男二,和中小成本网剧中的男一,对演员来说,显然还是后者更划算——“毕竟待遇肯定是顶级的,整个剧组都得供着。”
在艺人团队眼中,这样的选择也更有利于提高艺人的商业价值。
一般而言,当艺人还寂寂无名时,艺人团队的目标当然是机会越多越好。但等到艺人进入事业上升期,艺人和经纪团队则要开始做出选择。
资深艺人经纪人阿张直言不讳地表示:“当我们已经接了男一,就不能再接男二。因为如果被人家知道我们接了男二之后,可能在同类型的男演员当中,我们的片酬会往下走,之后的剧就不好谈价钱了 “。
阿张现在带的一位男演员,前几年也在一些S或者S+级的项目里担当男二。在演了几部中成本的网剧的男一之后,他们向片方传递出的信息就已经变为“我们一般只接男一”——除非有非常好的项目,无论是制作还是班底都是顶级的,“比如像正午阳光的戏,我们也是可以去演男二的。”
其实,从艺人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想法也是颇为合理的。
某些S或S+级的项目,尽管看上去是大制作,但可能剧本和班底并不是顶级的,男演员去演男二,不仅片酬和待遇要降低,剧还不一定能爆。就算剧爆了,大多时候都是男主获利,男二不一定能火。
可如果演个小成本剧里的男一,待遇自然不必多说,而且万一火了呢?
阿张就提到了《御赐小仵作》的例子。这部剧在播出之前并无声响,但却意外火了,男主角王子奇的咖位也明显上涨。
包括《东宫》里的陈星旭、《传闻中的陈芊芊》里的丁禹兮、以及近期《祝卿好》里的郑业成,都是凭借中小成本的网剧得到了知名度和咖位的提升。
所以,有了这样的先例,艺人多多少少也会带着一种博弈心态,期待着下一个大爆的会是自己。
影视寒冬下,男演员对番位不会执着太久
但不得不说,赌博需要极好的运气,那些靠中小成本飞升的男演员们,何尝不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呢?
艺人们看到的是某几个演员抽中彩票,一飞冲天。但也得思考一下,更多的演员就算当了男一,还是处于半红不红的状态。
穆先生也直言,艺人和团队越是这样想,就越不会有进步—— “他们从事这个行业,职业规划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演主角吗?还是要演好的戏呢?如果你要演主角,没有人干预你,你演过男一了,你要接同等level的作品,你永远可以演男一。但是你可能就永远停留在这个level了。”
选角导演小钊也认为,艺人这样的选择,其实多少有些短视和急功近利,“每个演员都想往上走,但我觉得团队更应该注重的是,演员的专业能力往上走。他只有跟更好的导演、团队合作,他才能知道一个好的作品是怎么产生的,才能帮助他更好地成长。
作为制片人,穆先生对于这样的演员,态度也很硬气:“反正我找到有影响力的男一和女一了,我不会太在乎男二是否足够有名气。这个人不愿意,我就再找另一个嘛。如果你非要找演过男一的人来演男二,我觉得其实是在自讨苦吃。”
更重要的是,穆先生觉得,如今的市场和一两年前已经不同了,市面上的项目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多了。
的确,搜狐娱乐在早前的一次调查中了解到,几大视频网站常年亏损,且受到短视频的强大冲击,现在都在大量削减预算和项目数量,把主要资金集中于S+级项目,基本上放弃了中小成本版权剧和自制剧的战场,转战分账剧阵营。可以想见,处于二三线的男演员面临的选择会越来越少。
制片人阿森也表示,如果影视市场持续萧条,“男二荒”的问题应该会得到一定缓解,“之后市面上的项目肯定不会像以前那么多了,一些年轻男演员还是愿意从中小成本的项目里出来,去大项目里当男二的,总体来看,配角市场还是供过于求的。”(Exception/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