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时尚和娱乐资讯网站

【播资讯】只讲临摹、拒绝创作 这样的当代书法走不远

发布时间:2022-06-12 08:51:07   来源:文汇报    

当下艺术界的整体繁荣表现非凡,反观置身其中的书法创作,在批评质疑声中似乎有些困窘。十余年来即便被认为代表最高水准的全国书展几乎沦为仿作水准,满眼古代样式或名家时风,难以窥见书者个性创造和展露才华。姑且沿用社会评论统称此创作现象为“高级临摹”。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国家级或省部级书法展览,从艺术创作要求和学术研究意义上看,实际上还处于借古典的幌子进行模式化仿抄的作业层次。但藉此跻身专业化、权威性的艺术展并以此为能事者,竟能被奉为标杆,类似的突出问题在其他艺术领域看来都是不可理喻的。

书法家张公者直言:“书法界拒绝创新,书法家就如复印机”。长期以来,书法界也正在形成与时代发展若即若离、自娱自乐般特殊的名利场。这令业内不得不正视书法创作陷入困境的本质问题。

当代书法创新,需要经过书法史和艺术史双重检验

传统书法兼顾“美”之美感与“善”之实用。而作为当代高规格专业艺术场域中的书法作品纯粹是一种艺术创造的成果,基本脱离了传统书写的实用功能。换句话说,当代书法创作既不同于“伪古典”的临摹,也不同于“托古讽今”似的文艺评论功能,而是从书法本体升华的“推陈出新”。

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生成状态与书家成长因子都发生了巨变,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变与恒之间,我们应当坚守颠扑不破的哲理。古代书家以学养书,注重积学渊源,当代书法主体倡导艺文通修、技进于道;古代书家日课临摹、日常书写与文翰创作不离须臾,而当代书家面临语境缺失的困惑,竭力将大量的临摹功课与预设的创作通过“临创转换”的形式表现起来。“临创转换”作为高校书法专业技法教学的一门课程,体现学与用阶段性的实践能力,包括背临范本、集字创作、模仿借鉴、经典改造等风格样式和技法强化的训练模块。在各类书法展中长期用“临创转换”取代真正的创作,造成了今天的书法要不要创新,书法家还能不能创作的严峻问题。全国各类书法展充斥着程式化、功利性的浮华面目。

“创新”并非简单任性,只有成功地在先辈和当下风格的基础上向前勇敢迈出一大步或可能称得上创新。按邱振中教授对“杰作”的苛刻要求,即当代书法作品要经过书法史和艺术史的双重检验,当然,这里所指的不仅是学术意义,还有难以逾越的时空蕴涵。

(资料图)

书法创作古已有之,而作为艺术类型的书法创作,或许应该归为一百多年前西风东渐的一种路径吧。所以,我们今天谈论的书法创作,实际上指向的是一种现当代的艺术风格。这是与传统相接,从书法本体的历史延伸发展的状态,是书法家自觉主动创造的观念与形式。书法创作的成果即作品,现代建筑形态的美术展馆等即是书法展示的空间场域。传统书法创作的观念与形式是“书以载道”“畅怀寄情”;当代书法的艺术观念秉承经典,注重审美思维和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立足于汉字和书写性,运用有利于呈现艺术风格美的个性技法,勇于探索书与画的界域,以及中西艺术融通的各种可能性。

事实上,对于书法创作的艺术形式已经呈现多元态势和品评标准,对于书法生态自身发展而言,自觉创作的书法家或理论家很容易就发现“书法界拒绝创作”的怪相,从学理上分析,其实就是书法审美观使然。对热衷于展览体的书家来说,自以为已经倾力形式美了,而对于深入传统、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书法艺术家而言,那些都是集字临仿,并非时代风格意义上的创作。分歧的源头即审美认识不同。当下书法“做作”“装饰”,往往借古典书法与当代书法进行一番比较,阐明古典美、自然美的学理和要求。讨论当代书法风格化创作容易流入古代话语的惯性思维和方法,这就造成了“今不逮古”观点的泛滥。致力于书法的当代阐释命题,需要为审美欣赏和研究创造构建一个贯通古今、时空前瞻的当代书学体系。

以展览促创作,赋予书法艺术时代审美之维

清代刘熙载所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乃通人之学,今天的全民书法与古代仕官文人书法有所不同。关注中国书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书法家、书法作品对世态际遇与存在价值的生命体验、终极关怀,乃至家国情怀真情实意的表达,是感天动地、激发杰作的不竭之源。书法创造反映了人的主体才情,体现了人的文化价值和属性,书法自身不可能“拒绝”创作,唯有创造才是书法生生不息的终极目标。改革评审和展览机制是推动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一条有效路径。

当代书法展览类型丰富,权威性“国展”、学术性“提名展”、交流性“邀请展”“联展”、纪念性“回顾展”“诞辰展”、研究型“个展”、探索性的“艺术展”,又分门别类的有“专项书体展”“大学生展”和一些竞技性的展赛、运用多媒体风行的“网络展”等等,缤纷炫目。其标准可依展览层级、性质和类型有所侧重,对作品创作质量的要求应是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艺术规律。不过审视当下的书法展览,我们应该警惕这些展览之间的无差别化。例如,从去年举办的“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九届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三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的书法入展作品来看,三展在整体观感上几无区别,确实如社会所言“千人一面”。就全国书展范畴中谈书法创作的话题,首先想到的是“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和“全国新人新作展”。如果说“新人展”主要以新人新作为特性,临仿成为其特点,那么“青年展”理应展示青年书家群体鲜活的创新性了吧,能够突出反映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探索前沿状态,从而具有突出的学术研究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对全国书法展的入展作品进行类分,包括作者、书体、内容、形式、属地、入展数量等数据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其同质化倾向明显。所有作者投稿的目的都是“投其所好”为了入选,换位思考,无论评委有没有水准,面对这样的作品,好比“看菜吃饭”,尽管评审程序合理,但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不能说没有有创作价值的作品投稿,但是很遗憾,在“展览体”笼罩的氛围下,那些也会沦为落选的境遇。评委和知情书家都明白,只有按规定动作的作品才具有入选几率,导致了在评审中没有具有争议的优秀作品。这已经成为入展的规律,谙熟的规矩和公开的秘密。而创作缺失的书法和书法展,不可能淬炼出色的书法家,也不可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精神。

拒绝创作的当代书法走不远,有抱负的书法家和有担当的书法教育工作者都要警惕书法创作中“懒艺”化的流毒。书法展和书法教育的作用不同,但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造就时代亟需的、优秀的书法家,不断推出高层次的书法艺术人才。在书法展的舞台上,或可能“一作成名”,但在书法教育的历程中,必须“板凳坐得十年冷”“梅花香自苦寒来”,书法创新毕竟是一条寂寞的大道。当下高等书法学科的迅猛发展践行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使命,相比之下,书法创新领域暴露出颓靡不振的状态也不应忽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在矛盾变化统一规律中,同样要求我们站在高教艺术的场域反思进取、总结经验,探索书法创作的未来,赋予书法创作时代审美之维。

作者:唐楷之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关键词: 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