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若不小心,这个出自《诗经》的词就可能会用错。它字面上看起来很热,实际含义却恰恰相反: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这也再次提醒我们汉语的幽微丰富。优质的、沉浸式的阅读,能提供仲夏酷热里冷饮所不能供给的一份清凉安静。
孟子告诉我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海滔滔,我们需要选择。我们寻觅这样的作品——那些用优美文字展现普通人日常生活世界、灵魂褶皱的书;那些展现一个人和内心世界搏斗时留下痕迹、肌理的书;那些对我们身处的时代作出及时、新鲜回应的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香港经验
作者:单霁翔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7月2日对公众开放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备受瞩目。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参与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筹备工作。在书中,单霁翔回顾了香港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着重介绍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创新成就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筹建始末。其中既有对香港城市规划的解读,又以近百个历史建筑为线索,讲述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香港经验和香港故事。
《张栻传》
两位岳麓书院“山长”的时空对话
作者:陈谷嘉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张栻是蜀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湖湘学派的灵魂人物。他对宋代理学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影响深远,泽被后世。该书作者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原院长陈谷嘉,80多岁高龄的他,在史料及数十年研究张栻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对张栻理学思想和教育思想进一步挖掘和阐释,其中包含了许多立足于新时代对张栻研究材料的解读和阐释,重点记述和阐释了其以太极、性、理、心为基本范畴的理学本体论思想体系和以“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探寻第三极:西藏考古手记》
让考古报告中的精髓普及大众
作者:霍巍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川大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在高原考古领域收获甚丰。本书收录了霍巍多年来在第三极考古工作中写下的数十篇随笔,生动记录了作者在发掘、调查以卡若、曲贡、藏王陵等为代表的西藏古文化遗址过程中的发现、感受和思考。霍巍说:“我一直期待着有一个机会,能够让考古报告中的精髓,以一般大众能够接受的,生动、活跃的形式加以普及。”
《榆林道》
从人那里读出历史长在现实的样子
作者:胡成
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上海文艺出版社
摄影师、作家胡成在过去10年内,三次踏上陕北之旅,深度走访绥德、米脂、榆林、横山、靖边等地,沿途会遇到当地各式各样的普通居民,交流、观察,甚至融入。他白天行走、拍摄,晚上在小旅馆或者投宿的民居里写下一天的见闻、感受、思考。与一般常见的游记文章多注重对景点、遗址等“物”的记录不同,胡成的书写更侧重于对遇到的西北“人”的描摹。毕竟,从活生生的人那里,往往能读出最深层的历史长在现实的样子。
《隐秘史》
突破传统乡土小说艺术范式
作者:罗伟章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罗伟章的小说爱用“史”命名。比如此前备受好评的《声音史》《寂静史》,以及最新出版的《隐秘史》,组成三部曲,在文坛深受瞩目。在李敬泽、毕飞宇、苏童等人共同推选下,该小说获得首届凤凰文学奖评委会奖。颁奖词认为这部小说“不仅超越了许多同类题材小说创作的主题呈现,而且在描写技法上超越了自身的艺术局限,尤其是对人物心理世界的刻画,成为突破传统乡土小说艺术范式的有意味的形式——以一种更加恢宏的时空概念打开了人的内心世界‘隐秘史’。”
《何白李家书》
身教和爱才是最动人的力量
作者:何白李 兰永生(整理)
出版社:巴蜀书社
在四川泸州,一段家风馨香、家书传世的佳话传扬至今。从家书到家庭小报,在平朴、真情、无拘中教化、引导着何氏后人。何白李的书信文章,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隽永,涉及家事、天下事,关涉读书、做人、写作、谋事、书画、伦理、教育、哲学、文艺、历史等诸多领域,洞见鲜明,爱意融融。何白李浸润传统文化,又精通外语,涵养深厚,他的家书无世俗计较,无诉苦责备,格调超拔。纸短情长,家书家教家风的背后,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身教和爱,才是最动人的力量。
《野望》
中国传统美学在新时代的新探索
作者:付秀莹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纵然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生活依然是文学创作者目光聚焦的对象,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着乡土成长背景的作家来说。小说《野望》以二十四节气为叙述结构,节气的交替之下,呈现出平凡、普通的生活日常。在叙事展开的过程中,作者将北方农村自然风景的描绘与抒情融入其中。细细碎碎的铺陈式写法,似乎有着《红楼梦》等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子。清新自然的文笔,又让人联想到“荷花淀派”孙犁的风格。有人评价这部小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在新时代的新探索”。
《关于告别的一切》
以爱情之名书写个体的心灵成长史
作者:路内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路内这部最新长篇小说中,主角李白是个作家,说话幽默有趣,却是行动上的失语者。在李白的爱情生活中,可以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以及缺点。更重要的是,他从与自己谈过恋爱的女性身上,学到了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以及告别和接受告别。在路内的笔下,总是自然展现出20世纪80年代江南一带工厂的面貌、人情风味,读起来既能跟着他增长见识,也能感受到那个往昔时代的一切。以至于有评论家称路内是小说领域中的“年鉴学派”,认为“他以编年的叙事结构,以记忆为调度,让个人成长史混迹于故土的时代变迁。”
《林徽音先生年谱》
国内首部扎实考证林徽因生平著作
作者:曹汛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近十余年来,林徽因突然成为文化名家的流量宠儿,市场上关于这一主题的书呈几何式增长,但真正对林徽因做过严肃认真考证、研究的作品凤毛麟角。《林徽音先生年谱》出版后引起了海内外建筑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梳理、扎实考证林徽因生平的著作。书中可以看到林徽因各个年龄阶段的照片,同时可以读到当年她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传奇般的家庭生活、求学经历、艺术创作和社会交往,以及重要的研究成果,了解一个生于江南的小女孩如何成长为胡适口中的“一代才女”。
该书书名中为何是“林徽音”,而不是“林徽因”?作者在书中有解释:林徽因本名林徽音,是其父所起,寄托了父亲对女儿的极高期望,与林先生一生的气质成就最为相合,“林先生自己也喜欢,所以现在应该重新改回来。”
《万物闪耀——李元胜博物旅行笔记》
湖边散步会有无穷无尽的句子涌上来
作者:李元胜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过去20多年的时光里,李元胜一边走路、拍摄,一边写诗。他的诗得过鲁迅文学奖,《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被歌手唱出圈。20年的自然观察、训练有素的微距摄影,以及诗人对万物的敏感,聚集在李元胜一个人身上后,还催生出了一个全新而独特的作品:李元胜博物旅行笔记。在这些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元胜的自然笔记跟诗歌是互相促进的。诗的敏感给了他发现、观察、记录自然的独特视角,反过来,自然旅行也滋养了他诗歌的生命。比如当他在湖边散步的时候,会有无穷无尽的句子涌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