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简单粗暴地说,西班牙导演卡拉·西蒙·皮坡编剧(之一)、执导的《阿尔卡拉斯》是一部关于乡愁的电影——不是因为思乡之愁,而是因为弃乡之愁。对土地的眷恋,是人类共通且永恒的情感命题,尤其面对身心、情感与土地之间被动而无可挽回的撕裂。再直白点说,当你行将被赖以生息的土地驱离,你将如何面对和安放那颗漂泊无依的心?而此时的你或懵懂天真,或正值叛逆,或是家里的顶梁柱,抑或白发满鬓。无数个分身的你,以祖孙三代之家为单位,共同面对生活切片下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流变。
生活的家常中,三四岁的孩童在秘密基地开启幻想之旅,十几岁的少女练习蹩脚的青春热舞,白发苍苍的老人彼此理发,一家人挤在一起看电视,七大姑八大姨大表姐小表哥叽叽喳喳地唠着嗑甚至吵着架,仅从文字描述上,这个西班牙阿尔卡拉斯传统村镇的家常像极了我们的北方农村一隅。可惜桃林深处的这一大家子,此时并没有折颜上神“十里桃林一壶酿”的逸致,也没有唐寅“酒醉还来花下眠”的闲情,他们赖以生息的桃林即将易主。祖上因为在内战时帮助地主逃生,得以在此世代耕作,然而现如今地主后人不认了,口头承诺敌不过土地证书,果园将被太阳能产业取代,这个夏天将是一家人最后的采摘季。
除了现代文明对传统农耕的侵蚀,以及导演对土地深深的眷恋,影片并没有更多宏大的诉求。导演卡拉·西蒙·皮坡以女性的细腻,用各种生活的变量打破一家人的劳作和生活的日常,让情绪如泉水般涌动起来。相对于矛盾冲突带来的感官冲击和情绪导向,导演更追求对生活细节的还原,所有情绪的交集都毫无痕迹地溶解在了高度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对于在土地里刨食的农人来说,土地和劳作代表着生存和一切,失去土地即意味着一无所有。然而对于这一家子的未来,导演并不过多涉猎,仅以父亲希冀儿子靠学业逆天改命,一把火烧了他热衷的农作物,以示农耕文明的穷途末路。
关于土地与人的关系,个人以为贾樟柯的涉猎比卡拉·西蒙·皮坡深入。卡拉·西蒙·皮坡之所以从第72届柏林电影节上拿下金熊,更多的是电影文本和评判偏喜的胜出。卡拉·西蒙·皮坡以素人表演调度见长,在人与土地的对话中,一反此类题材的深沉,追求写生和自然流露。同样是聚焦文明洗礼下的普通人家,笔者个人更喜欢《三峡好人》不加渲染的朴实和人文关怀,相比之下,《阿尔卡拉斯》一家老少的日常哀愁,在宏大的时代变量面前显得隔鞋搔痒。
当然,影片也有静水流深的一面。欧洲国家的工业、农业水准稳定,加上地广人稀,城乡生活差异和生活变迁并不显著。尤其在发达国家,农村生活就像是祥和而美好的散文诗。阿尔卡拉斯地处西班牙经济发达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传统农耕文明之地,老百姓的小日子相当滋润。然而发达国家的社会变迁,也是温水煮青蛙,当你意识到不妙时,往往为时已晚。片中太阳能产业和水果经销商的变量,只是西班牙社会变量中的两股,能源危机以及战争变量等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必然的变局中,导演卡拉·西蒙·皮坡沉湎于童年的温存,用抒情的语境吟唱着农耕文明的颂歌,眷恋往日之不可追,殊不知时代变迁才是静水流深的高手,丝毫不会给恋旧者情面。
《阿尔卡拉斯》此前借北京国际电影节“环球视野”单元抢滩登陆,风评不赖,圈粉无数。个人最喜欢片中各种摘桃子的场景,尤其妇孺老幼齐上阵,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真美好。